网站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2010中国电视剧导演(北京)座谈会纪要
【来源】:电视剧管理司 【发布时间】:2010-08-30

  根据总局领导指示,为推进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建设,电视剧管理司联合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于2010年5月12日在北京组织座谈会。座谈会旨在汇集业界、学界和媒体的多方观点,从文化品质的角度,对我国电视剧历史、现实与未来进行梳理与思考,尤其是立足于推动我国由电视剧大国向强国转变,重点讨论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建立的迫切意义,以及为保障其科学性、可行性所需要综合考虑的各种因素。
  由于电视剧文化议题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与重要性,座谈会获得了广泛关注,吸引到了著名导演、编剧、高校学者、文艺评论家、制作机构负责人、播出机构负责人等百余人参加。
  座谈会开得富有成效,既对当前电视剧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分析,实事求是地肯定了电视剧在产业规模和社会效益方面取得的成绩,又总揽全局、着眼未来,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在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是重点聚焦于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的建立与文化品质的提升,充分论证了电视剧从文化角度谋求更大进步的必要性,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本次座谈会开启了新形势下电视剧业的文化大讨论,凸现了电视剧的文化追求。现将座谈会主要观点和内容梳理归纳,纪要如下:
  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电视剧生产大国、播出大国,国产电视剧实现了民族精神在大众传播中的文化表述,成为了当代社会精神重铸的重要路径。
  此次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我国电视剧是中国所有艺术样式中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成果最丰硕的精神文化产品类型,社会影响力深远,其成就既显现于产业规模方面,也表现在社会效益方面。
  在产业方面,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自2003年已踏入万集大关后,此后每年以千集速度增长,年产量持续保持在一万四、五千集左右,而同一时期,美国电视剧年产量八千集,韩国两千集;在全国1974个电视频道中,播放电视剧的频道有1764个,占总数的89.4%;电视剧的广告收入普遍已占全国各级电视台广告总收入的50%以上,成为大多数电视台举足轻重的收入来源。因此,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播出环节,都有数据证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电视剧的生产大国、播出大国。
  而在社会效益方面,大家对成绩的肯定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在广大电视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视剧已从众多文艺样式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最主要的选择。第二,电视剧创作不断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将历史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艺术转化,实现了民族精神在大众传播中的形象表述。第三,电视剧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灵感并进行生动演绎,成为了传递和铸造时代精神的重要路径。第四,由于受众面广,中国电视剧堪称为当代最有难度的文艺创作,而面对困难,电视剧较好地寻找到了严肃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契合点,诞生了许多艺术性上乘、能够反映历史真实和时代要求的好作品。

  二,相对于时代的呼唤和需求,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与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座谈会上,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以及难点和不足,成为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家共同的看法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推动法治、鼓励创新以及直面人生现实、民众喜怨、针砭时弊、给人理想与温暖的作品。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发挥引导作用、塑造共同价值方面,较其它题材创作,更为直接、有力,电视剧应该积极反映社会现实、积极推动时代进步。
  与会者在深刻体会时代的呼唤与需求的同时,也意识到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与力度尚显不足,现实主义力作还不多见。一些创作者不去了解人民大众所思所想,只埋头盘算自己的功利得失;不注重与时俱进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钻研学术理论、观察体味社会变迁,仅凭自己以往的经验去揣摩评审者意图,选择搞一些远离现实(或伪现实)的创作,以规避风险、取巧投机。
  在直面问题的同时,大家还客观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认为导致现实题材创作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化追求和商业逻辑之间的矛盾,也有社会转型期反映现实的角度选择、利弊权衡难度加大的问题,这既是监管部门的课题,也是创作人员的课题。
  大家还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促进繁荣同时防止失控,需要管理部门深入研究;如何直面现实又非单纯暴露问题,如何艺术地反映问题又建设性的解决问题,需要创作人员承担责任、负起使命。

  三,电视剧发展要实现产业进一步升级、文化品质进一步提升,需要有更高水平、更加专业、更为公允的文艺批评支持。
  电视剧文艺评论工作亟待加强,是与会者的又一个共识,尤其是参加座谈会的导演们,更是迫切希望创作实践能受益于真正有见地的文艺批评,他们认为,电视剧是艺术,理应纳入文艺批评的视野。电视剧从业人员不重视文艺批评,就是不注重这个行业本身。主动的理论引导和健康的文艺批评,是中国由电视剧生产大国变为强国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对于电视剧文艺批评的现状,大家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导演和媒体人指出,电视剧领域尚缺乏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文艺批评,严肃的文艺批评几乎让位于商业模式、收视率和评奖。而市场价值、样本观众、部分专家意见固然重要,但也不应该取代真正高水平、专业化、公允中肯的文艺批评;第二,一些同志认为,相当一部分文艺批评过度融入商业运作,甚至堕落为有偿评论、炒作手段,失去了文艺批评应有的尊严,而要真正推动创作繁荣,文艺批评者自身应加强自律。第三,一些业界资深人士指出,当前电视剧文艺评论存在脱离实际、缺乏学术见地的问题,他们呼吁评论家静下心来,认真解读作品,拿出真知灼见不做泛泛之谈。
  针对如何改善电视剧文艺批评,导演们与评论家、学者也展开了积极对话,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要着眼长远,对电视剧思潮、倾向进行整体观察与评论。
  二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电视剧现象批评。发现了值得批评的有代表性的电视剧,就应及时作为话题进行研究评论。
  三要进行电视剧艺术语言的批评。整体推动电视剧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需要进行电视剧艺术语言的批评,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声音、画面等元素,提高艺术表现力。
  四要进行行业内的自我批评。电视剧从业人员,包括编剧、导演、制片人,不能只讲价值不讲价值观,只讲有意思不讲有意义,只讲表扬和自我表扬,不讲批评和自我批评。
  五要破除电视剧文艺批评中的"二分法"。努力改变批评中存在的非此即彼、站队式的不健康、非理性的批评态度和批评方式。
  六要有客观角度、公共立场。电视剧是在公共平台播出的面向大众的精神食粮,没有"公共性",罔论其他。电视剧文艺批评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更多站在公共立场来辨析、讨论电视剧作品。公共声音应该包括真正来自观众的声音。
  七要扩展、强化电视剧文艺评论的网络覆盖面和影响力。在网络时代,应该用有分量、有见地的评论文章占领新媒体阵地,引领网上舆论,提升大众鉴赏力。

  四、中国要实现从电视剧大国向强国的转变,需要建立和完善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将电视剧纳入文化价值体系进行检验。
  对于座谈会中心议题--建立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与提升电视剧文化品质,大家高度认同其理论与现实意义,认为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近十余年里,随着电视剧生产制作活动中商业成分的逐步增加,无形当中,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对文化的思考,对文化价值、文化品质的关注相应地有所忽略。电视剧的价值导向侧重在市场、价格、收视率上,对全面、长远、科学的价值体现关注不足,创作注意力更多集中于制作成本、演员报酬、拍摄周期、发行范围,以及如何应付审查风险等方面,而较少自觉、主动考虑如何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影响社会。
  与会者普遍认为,精神价值应是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的核心所在,电视剧文化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电视剧商业属性、娱乐属性过度放大的恶果。如果把收视率当作唯一标准,使文化价值变得无足轻重,必将导致媚俗,最终毁坏的将是电视剧产业链赖以发展的核心根本。
  座谈会上,与会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建立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提升电视剧文化品质的必要性:
从电视剧产业实现整体升级的角度,一些同志认为,我国电视剧发展到今天,迎来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新局面、新课题。电视剧产业要实现整体提升,首当其冲就是文化品质的提升。文化品质,是电视剧的核心价值,亦是其核心竞争力;
  从应对当今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冲突加剧的角度,一些同志认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后,香港、澳门回归之后,举办奥运、世博之后,中国"入世"保护期转眼间过去之后,各种文化产品、思潮蜂拥而入,加之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旧的多在消亡,新的尚在建立,重构我们自己的社会核心文化、精神基础成为一个复杂、艰巨、紧迫的任务。作为当今数字技术、电子技术时代影响最为广泛的大众文化产品,电视剧在确立、彰显主流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绝不可等闲视之,绝不能草率从事;
  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一些同志认为,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不受物质、经济、认知和想象力的种种约束。6岁的儿童和60岁的成年人具备同等的资格来感受电视所提供的一切。目前,中国所有电视剧都向青少年观众开放,深刻影响着下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基于此,更是需要向电视剧提出提升文化品质的要求;
  从提高国民精神境界、文明素养的角度,一些同志认为,已进入百姓日常生活的电视剧, 所展现的与人相处之道、遇事如何反应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堪称民众行为举止、伦理道德的教科书,深刻影响着社会风气、国民精神境界、文明素养,从这个角度而言,电视剧肩负着重要的文化责任,需要有一个文化评判机制来保证电视剧中多表现孝道、恕道、仁道,少渲染偷奸耍滑、巧取豪夺、小聪明、走捷径,鼓励人们在市场经济、大众消费时代多坚守一点内心的淳朴与宁静,多一点精神追求,提醒人们时时提防堕入物质主义的泥潭;
  从适应不断提高的观众审美水平的角度,一些同志认为,目前我国电视剧观众的中老年属性日益明显,其中44-55岁观众的比例已达到23.4%左右。新近成为电视剧受众主体的中老年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以往更高,有高质化趋势,他们对电视剧文化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
  从电视台文化传承、责任传播的角度,一些同志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电视媒体被赋予了文化传承、责任传播的任务和使命,任何缺乏文化价值的传播行为都应受到批判与唾弃。在现实的操作中,电视台的购片部门判断一部电视剧能不能播、该不该播,需要有文化价值评价标准的支持,需要有文化评判机制提供保障。
  在高度认同建立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提升电视剧文化品质重要性的同时,还有一些同志,尤其是来自播出机构的管理人员指出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他们认为,当前影响中国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因素很多,困难很多,需要谨慎对待、综合考量。
  首先,中国电视观众构成复杂,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对待这种多元、多向和多层的观众结构,需要有经过充分协调的科学性强的评判机制。
  其次,针对中国各级电视台(特别是县市级)生存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应抓紧就"中国电视剧的产业需求与文化评价之间的冲突与融和"这一命题开展专题调研。
  第三,当前中国的电视台数量太多,电视剧是众多电视频道的核心节目资源。要使重视文化价值的态度在这个庞大的媒体群中形成共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经历一定的过程,必须立足长远、积极着手、稳步推进。
  第四,推行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的问题,牵扯到各方面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电视剧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之所以难以融合,根本原因在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力量太强。导演拍的戏没有效益,可能失去创作机会,公司拍的戏卖不出去就会倒闭,电视台播的剧广告上不去,台长就要被撤......要切实推行电视剧评判机制运行,需要解决好了这一系列现实问题。
  第五,建立电视剧文化价值的评价体系,要兼顾国家的立场、民族的立场、人民的立场,不能只体现某一个人的判断、某一学派的判断或某一组织的判断。
  第六,要将文化评判标准渗透进电视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播出环节,在考核购片绩效、播出绩效时,要综合依据文化价值标准,扭转收视率作为唯一指标的局面。
  第七,在推行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的过程中,要有激励机制,对于重视文化价值评判的制作播出机构,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推荐、奖励等方式进行鼓励。

  建立并有效运行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是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座谈会为此项工程的建设敲响了开场锣鼓,抛出了问题,取得了成果,接下来,还将深入到评判机制的具体环节上,去开展一系列调研、论证工作。相信在创作人员、生产机构、播出机构、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推进电视剧文化评判机制的建立、提升电视剧的文化品质的工程,一定会取得成果。

主办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剧管理司 技术支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信息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